3月30日上午,2023结构思享汇第十期沙龙在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举办,沙龙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地区 | 以技术会挚友 以创新求发展”。活动由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土木工程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减隔震专业委员会、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联合主办、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院承办、广州市柏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协办。广东省和四川省超限专家、业内知名专家、建筑结构设计专业同行近50余人现场参会,在线同步直播近20,000人次观看。
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会长、中国建筑集团副总工程师龙卫国,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孙立德,为本次沙龙活动作开场致辞。
龙卫国会长表示,“结构思享汇”以技术会挚友,以创新求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建筑结构行业技术、文化交流平台,并希望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地区两地的建筑结构精英,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分享先进发展经验,共同出谋划策,发挥各自所长,为推动整体行业进步而共同努力。

孙立德秘书长表示,“结构思享汇”第一次走出了广东,来到了美丽的“天府之国”,与西南地区的专家和同行交流,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南地区的行业发展。希望两地的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就技术应用及行业趋势等提出己见,与线上的观众及现场的嘉宾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促进粤川两地的交流及融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江毅、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宜丰作为报告环节主持。本次沙龙邀请了广州大学副教授吴从晓、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副总工程师廖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新材料及新产品创新中心执行总工程师熊耀清作主题报告分享。

广州大学吴从晓副教授,从减隔震应用中应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减震结构子框架设计、附加阻尼比的计算,隔震结构受拉、减隔震的连接等方面进了论述,明确减隔应用的可靠性,在应用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还需要体现技术的合理性及过程中的细节把控和管理,让减隔结构达到实际的效果。

廖耘:《长周期超高层建筑抗风设计中的“右风”共振现象成因及影响分析》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副总工程师廖耘,介绍了长周期高层建筑抗风设计中容易出现的涡激共振频率大于结构自振频率的“右风”现象。报告中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潜在危害,即结构刚度增大或场地风速降低,反而会导致风荷载显著增大,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给出了预防和应对措施,对规范和风洞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新材料及新产品创新中心执行总工程师熊耀清,详细讲解了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中调查的减隔震建筑典型震害,包括遭遇高烈度9度的两栋隔震建筑震害,以及遭遇低烈度的十余栋减隔震建筑存在的构造措施隐患,分析总结了震害原因,并以“抗震管理条例”的视角对减隔震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思考,就如何保证减隔震建筑在设防地震下保持正常使用功能和满足建筑韧性评价要求,给出了加强减隔震产品质量监督措施、提高减隔震建筑主体设计单位的质量控制话语权、加快建立减隔震建筑的健康监测系统等相应的建议。沙龙环节中,与会专家就演讲嘉宾报告提出观点和见解。嘉宾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一一拆解。
思辨会,作为思享汇的重头戏之一,思辨环节由线上线下听众对专家们提出的行业热门话题进行投票,“智囊团”成员对获得票数前两名的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该话题的专家也成为本次思辨会的“案主”。

1《当下结构设计难度越来越大,作为结构工程师的你:过得怎么样?对未来怎么看?准备怎么办?》 案主:王启文
2《既有民用建筑,尤其是文物建筑安全标准?》 案主:王松帆
现场讨论氛围热烈,与会专家围绕两个话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讨论。最后由“案主”进行总结。

活动尾声,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土木工程设计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总经理、广州市柏济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理事长李盛勇 李总为本次活动作总结发言,他阐述了结构思享汇的举办初衷:通过思与辨,对结构行业热门话题注入新的思考方式。他分享了思享会“思想不私享”的主题内涵,并对活动的支持单位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总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颁发纪念牌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远冯总,为本次活动报告嘉宾颁发纪念品。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小宾吴总,为两位案主颁发纪念品。

第十一期“结构思享汇”沙龙将由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接力承办,双方代表传递“轮值主席”牌匾。

结构思享汇第十期活动是一次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南地区的友好交流,希望藉此平台成为两地相关从业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西南地区建筑结构的行业交流、技术创新助力。